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东北秧歌手绢花的转法

时间:2024-04-25 09:19:40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

《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习东北大秧歌舞蹈,使学生了解东北人情及舞蹈的风格特点,从而引发学生对东北秧歌乃至民族舞蹈艺术的热爱。

(2)、通过欣赏东北大秧歌舞蹈,在自主学习、探究、体验、合作和模仿中加强对东北秧歌舞蹈的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对秧歌舞蹈的表演能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其能够感知音乐与舞蹈的关系,针对不同情绪的音乐创编不同情境的舞蹈动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和表现力。

2、重难点:感受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学习东北秧歌中手绢花的基本动作.根据音乐进行简单的创编。

二、教学过程

1、播放音乐《家在东北》,学生伴着音乐走进教室。(这一环节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东北的乡土文化,为后面导入做铺垫。)

2、简单介绍东北的风俗及东北舞蹈的特点:教师播放《大东北扭起大秧歌》伴奏音乐,展示图片:花绿绿的秧歌服,红上衣、绿裤子,头上再戴上朵鲜艳的大花,秧歌队为了吸引观众表演唐僧师徒的…………最好能准备好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服装后期表演创作用等。

学生自由发言,把学生知道的有关东北的知识都说出来,教师给学生足够的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佳作欣赏:(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使学生对舞蹈的基本动作

有个印象,为下面的舞蹈动作学习做个很好的铺垫。)

4、东北大秧歌舞蹈教学:全员参与,寓教于乐。

教师将东北秧歌中手绢花的基本动作“告诉学生注意三点:1.手指不要旋出手绢花里的钢圈。2.一开始学,慢慢来不要急,别旋太快,不然一下子就掉下来了。3.旋时手腕不要动得太厉害了,主要是手指。分步骤教给学生,并配有音乐《家在东北》;再教学生简单的“十字步”配音乐(在教学生动作的同时,配上适当的音乐,为后面的听音乐创编动作打基础,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5、创编实践:

分组创编动作,教师播放二人转《小拜年》(把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给予充分的展示,让学生大胆创编,在学生进行表演的同时,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达到了玩中学,学中乐的目的,让学生在快乐中结束整节课的教学。)

6、最后给学生鼓励,并提出希望。

篇二:东北秧歌教案

东北秧歌教案

类型:音乐课

班型:初一(人民音乐出版社)

教学用具:多媒体、手绢花

教学内容:1、学习《大姑娘美》歌曲;

2、熟悉东北大秧歌的典型旋律

3、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稳中浪、稳中逗、稳中俏、火爆泼辣、

幽默,富有生活气息。)

4、将东北秧歌与生活相结合,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活动。

教学目标:1、感受、体验、了解东北秧歌。

2、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信地以真挚、热

的情感以及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来哼唱东北秧歌的典型音调、模

仿打节奏,进行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探究与创编活动。

3、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以及“互问互答”的学习方式

的去探究东北秧歌的相关知识内容。

4、在大家真是的去感受音乐、感受舞蹈、感受生活的同时,让学生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舞蹈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

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让学生体验舞蹈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

弘扬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东北大秧歌》这一节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热爱民族音乐的

教育,激发学生对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并使学生掌

握东北秧歌的典型曲调以、基本动作和风格特点并能够积极参加当地

乡村的民俗音乐活动。

教学难点:1、对《大姑娘美》歌曲的掌控

2、能较熟悉地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

3、每个学生对音乐、对喜爱事物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在本节课中

可能会在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创编中以及自我学习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法上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视频《大姑娘美》,进入我们的课程。

师:同学们,大家看看视频里面,演员的衣服和打扮,给你们带

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啊?

生:颜色鲜艳,很喜庆。

师:那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服装吗?

生:东北地区秧歌服。

师:你在哪见过?什么时候见过啊?

生:自由回答。

2、师:看到今天老师拿来的手绢花了吗?老师问同学们这个手绢花是干什

么用的呢?

生:自由回答

3、同学们对秧歌都有怎样的了解呢?

4、好,就让老师带大家进入我们的东北秧歌大世界。

二、互动合作、探索新知

1、初识秧歌。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

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

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

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

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

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

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

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

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

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

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

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简介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

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

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

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

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

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

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

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

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

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

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

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编辑本段历史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杨宾于康熙三十年(公

元1691年)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写的《柳边纪略》中,对当

地人民的秧歌活动有过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又说:“秧歌

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

舞,而扮一持繖镫(伞灯)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

歌毕乃舞,达旦乃已。”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地蹦子又

称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高跷盛行于辽南,特别是营口(大石桥)、海城

和盖县一带。说的是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田歌,叫秧歌。

编辑本段特点

概述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

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东北秧歌音乐的传统乐曲十分

丰富。其美学原则可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顺”、“活”、“韵”。“顺”

意为通顺。旋律的各种变化,乐曲的连接,调性、调式的变换都要“顺”。“活”即要具有高度的即兴演奏的能力,使音乐灵活多变。“韵”即韵律

感及风格味道。 当地的民间乐队一般有高音唢呐2人及打击乐器若

干人组成。唢呐以七寸五(指唢呐杆长)简音为a’的高音唢呐最常用。 东北秧歌音乐有以下一些特点:

音阶调式

音乐以五声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六声性乐曲。六声性乐曲可分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变宫音si,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

多数;另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清角音fa,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

曲中占少数。si和fa两个偏音并不是经过性或辅助性的装饰音,它们出

现的次数较多,位置亦相当重要,对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所以,把它

们看成六声性的乐曲是必要的。七声性的乐曲仅占一小部分。 东北

秧歌音乐的调式以宫调式、微调式较多,羽调式、商调式次之,角调式

的乐曲较为少见。宫调式、微调式较为明亮,这两种调式较多的原因与

东北秧歌音乐中很多乐曲的情绪热烈、欢快有关。此外,在同一首乐曲

(曲牌)中还常出现调式交替现象,这种交替主要是在同宫系统内的交

替。

2、感知秧歌。

通过图片感受东北秧歌的不同的表演形式及有趣的人物扮相。 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

师:老师给你们播放一段音乐,这次听这段音乐,请你们告诉老师,你

们听出了几种乐器。这几种乐器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感受?

生:唢呐等几种乐器。感受:喜庆,欢快,活泼。

师:是啊,东北秧歌音乐中的伴奏乐器多以唢呐、喇叭、鼓为主,那么

这些乐器又是怎样淋漓尽致的表现音乐的呢?我们再来听听。(老师

用手势提示学生音乐中的高低长短、倚音等)

生:音乐中有长音、有短音,还有滑稽的话音和俏皮的倚音…… 师:谁能总结一下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生: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是“艮劲”、“俏劲”、“稳劲”、“韧劲”、“美劲”;

3、学唱秧歌

师:经过以上对东北秧歌的了解,我们下面要学唱这首东北秧歌《大姑

娘美》

生:

(分析歌曲)

师:大家先看一下歌词,找个同学给大家念一下歌词

师:通过歌词,大家能看出这首歌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

好,通过歌词,我们能看出,这是一首东北地区,东北人民表达爱情,男女两情相悦的歌曲,热情、奔放,我们看歌词,这个歌词表现了女孩在等待他情郎的心情,也表现了东北大女孩的泼辣、粗犷、率直、豪放,格调如大漠放马、平原奇峰。

(教唱)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放一首歌,大家通过听这首歌,表达出了女孩什么样的性

格特点。

播放《小河淌水》

通过这首歌我们知道南方女孩的细腻、婉转、典雅、别致,风情似轻柔细雨,润物无声。

(背景:自古以来,男女两情相悦场景的民歌举不胜举。而中国南北方在表现这

一题材时的差距也是风情迥异,各有姿彩。一般来说,北方民歌泼辣、

粗狂、率直、豪放,格调如大漠放马,平原起风。南方民歌好比春江水

暖,细腻、婉转、典雅、别致,风情似轻柔细雨,润物无声。

中国南北方民歌的差异,便是其风土人情、人文风貌的差别,可说是两幅意境迥

异的民族画卷,南北风情体现在民歌里尤为地道。北方骏马秋风塞北的

浓墨重彩,南方杏花春雨江南的水墨风光。北方唱大姑娘美,大姑娘浪,

大姑娘高梁地里寻情郎;南方吟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满园花开谁也香

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人笑话。)

3、体验秧歌

师:学了这么多秧歌的有关知识,同学们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我们家乡

的秧歌?扭秧歌我们还需要些什么道具?

生:扇子、手绢花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是扇子和手绢吗? 给你们简单的介绍一下。

农民耕种时在田间地头上休息,为了娱乐,拿手中擦汗的毛巾,擦

汗的扇子扭几下,经过艺术加工后舞台化了。可见是劳动中的工具转化

为娱乐中的道具,我们很多娱乐形式都来自于民间。

4、学跳秧歌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秧歌的集中基本动作。

单臂花、双臂花、蝴蝶花、点绕花、里外绕花、下捅花(多媒体一

一介绍)

师: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跟老师一起把这些动作学习一遍。

师:下面的同学们你们想活动一下吗,让我们成立一个班级秧歌队,大

家都可以上来扭一扭吧。

课程总结: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好,同学们,浓浓的东北音乐文化,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东北人,

同时,我们的东北音乐也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欢乐,这节课我们仅仅了

解了东北秧歌还学唱了东北秧歌,东北音乐的形式还有大家更熟悉的东

北二人转和本土音乐文化,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的音乐课堂再刮起另一个

东北风,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篇三:幼儿园舞蹈基础教程东北秧歌舞蹈基本动作

幼儿园舞蹈基础教程东北秧歌舞蹈基本动作

一、舞蹈课的设计因素1.课题: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了解东北秧歌舞蹈的风格特点。

2.课型:新授课3.指导思想:通过观赏音像资料和教师的口传身授,让学生掌握东北秧歌最基本的体态、动律、步法及手绢花的动作,熟悉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音乐、动作特点,并分析与东北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着怎样的联系,能与山东秧歌进行区分。激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编创练习。

4.教学分组:自然分组、递进分组相结合。

5.组织形式的变化:

场地布置:

二、创新:

1.用多媒体影像引导练习法做课前准备练习。

2.应用“分层次”教学法。

3.根据舞蹈教学的特点采用多途径的反馈,加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在大脑中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促进舞蹈动作的练习。

电视录音机老师××××学生××××××××××××××××××××××××注:目标层次一览表中ABC分别代表三个层次A为基础好的学生B为中等学生C为较差的学生。

《舞蹈》(基础版)

结构时间教学内容、导学过程设计及意图教学要求课前准备2分钟40

分钟2分钟一、组织教学1.课代表组织站队,检查人数。

2.教师组织上课。

3.师生问好。

二、课前准备(课课练)

1.热身训练2.抬腿训练的动作3.踢腿训练的动作4.腰跨训练的动作三、导入新课师问:根据所了解的东北秧歌,说出东北秧歌最突出的风格特点?

生答: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是“艮劲”、“俏劲”“稳劲”、“韧劲”、“美劲”。

教法:课代表组织队伍(如上图)

由课代表领学生练习,老师指导。

多媒体影像引导练习法。

老师指导学生用脚背的力量带动腿部运动。

还原是要有控制力。

激发学生探求未知,认识新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东北秧歌的了解。

要求:注意力集中,队伍整齐肃静,表情体态要美。

1.要求①必须按节奏练习动作。

②尽力模仿动作做。允许错,不许停。

③要有表情,抬头挺胸收腹提臀。

2.要求①收腹,收臀,呼吸顺畅。

②体会腿部肌肉的延伸和控制。

③后抬时。要注意腹、背肌和臀大肌的用力。

3.要求①收腹、收臀,呼吸顺畅②体会腿部肌肉的延伸和控制③旁踢腿时,跨关节要打开④用脚背的力量带动腿部运动4.要求①收腹,收臀,呼吸顺畅。

②腰部肌肉尽可能的拉伸和扭转。

通过图片,感受东北秧歌的特征与风俗。

《舞蹈》(基础版)

结构时间教学内容、导学过程设计及意图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40分钟四、讲授新课(一)基本动作1.基本体态2.基本手位3.基本脚位

4.基本持巾法5.基本步伐前踢步、后踢步、侧踢步、跳踢步、走场步、十字步、碎步6.基本动律(1)上下动律(2)前后动律(3)划圆动律(二)手臂动作1.双臂花2.交替花3.里片花4.外片花5.蝴蝶花(三)鼓相一鼓:

咚0古儿/龙咚仓//二鼓:

咚0古儿/龙咚仓/咚.不咚/仓0//三鼓:

咚0古儿/龙咚仓/0古儿龙咚/仓咚.不/咚仓向学生提出问题。

找学生说出她认为的难点,在找会做的学生演示并说出动作要领,经过老师的指导,再由学生交给学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统一讲解。

明确要领,掌握要点,整体训练,分层辅导,指出学习中应避免的问题。

重心前倾,颈部弧线上提,下颚微含,立腰提臀。

叉腰位、胸前位、展翅位正步位、踏步位、大掖步位、小八字位全把握进、单指握巾用腰发力,经腰画下弧线上下扭动。

发力点在腰,经腰画下弧线强后扭动。

发力点在腰,划“8”字弧线扭动。

双手提至胸前和体旁同时绕花。

双手胸前交替做单臂花。

全指握手巾,以腕为轴向里划竖“8”字绕花。

与里片花相反双手胸前交叉绕花,经下弧线至体旁绕花。

动作结束或情绪转换时,伴着不同的鼓点所作的各种静止姿态。 《舞蹈》(基础版)

结构时间教学内容、导学过程设计及意图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总结30分钟40分钟4分钟(四)动作短句1.动律短句①-8压脚后跟,先右起的上下动律两次。

②-8加快一倍重复以上。

③-8上右脚成前踏步,双手绕花成展翅位,划圆动律一次。

④-8收右脚回正步位,同时双手叉腰位,前后动律两次。

2.前踢步短句①-8右脚先作前踢步一次,同时双臂花;反复。 ②-8重复③-8加快一倍做①-8脚下动作,上身配合交替花。

④-8脚下碎步后退,同时双手从体前打开至叉腰位,压脚跟一次。

3.手巾花短句①-8右手体前里片花两次,收于叉腰位。

②-8反复③-8上左脚成踏步位,双手展翅位绕花两次。

④-8上右脚成正步位半蹲,双手从体前至斜上再到体旁外片花四次。

五、学生分成4组编创练习。

1.练习形式:竞赛式或互助式。

2.检查教学效果:四组按顺序各做展示。

学生自评及教师总结。给予表扬和肯定。

六、教学总结回顾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以及动作要领。 向学生提出问题,哪里是你们认为的难点,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经过老师的指导,由学生交给学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统一讲解。 激励形式:两组中看哪一组自导自演得又快又好。

明确要领,掌握要点,整体训练,分层辅导,指出学习中应避免的问题。

要求:把前面所学的动作在一定的时间内用不同的队形或方位变化连贯成一个小组合,动作可自由连贯或发展,也可加出场或造型。

作业2分根据所教动作,自己创编一组手绢花的组合。

反思1.提高学生互相学习的意识。

2.培养了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编能力。 《舞蹈》(基础版)

授课形式大课授课时间160分钟课题东北秧歌民间舞(组合) 课型新授课(实践课)

学校授课教师徐昊班级幼师女班目标项目目标层次ABC知识目标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及特点。

篇四: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摘 要: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 拥有

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其音乐特征也十分

明显,既火暴热烈,又欢快、俏皮、风趣,优美抒情。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

常用道具有手绢、扇子、花棍和提花灯等。既有广场歌舞自娱性特点又有表演性

舞蹈特点,基本风格是艮劲、美劲、泼辣劲。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

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步伐;动律风格

一、东北秧歌的地域文化

历史上汉族人进入东北地区曾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辽金时期,另一次是在

清代。随着移民,他们也将自己的舞蹈带到了这片土地上,秧歌是最主要的汉族

民间舞蹈。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

办秧歌的习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到了

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办秧歌”的发

起组织者,或是商家富户,或是行政机构,或是民间组织,负责如集本地擅长于

此道者,并置办服装道具、聘请鼓乐班子、组织排练、筹划演出安排等,具体事

项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 正月初

一家家户户都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

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

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这种演出,

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

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

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过去农村

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假如哪个村没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

会觉得不开心。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

歌”,以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东北秧歌主要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系从中原一带传播而来,在

发展中吸收了当地满、汉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成就。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

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

为“秧歌”。东北秧歌有高跷秧歌、二人转和地秧歌三种形式,并有花场、小场、

唱喜歌、对歌等表演程序。东北秧歌以演唱秧歌小曲为主,一般为男女2-5人,

1人领唱,众人相和。演唱的小调有五十余种,如《闹五更》《绣花灯》等。秧

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

姿态和灵动活 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如带简单情节的小段有《王

婆骂鸡》《锯大缸》《瞎子观灯》等。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舞蹈、歌唱、戏剧三者

综合,以舞蹈为主的民间艺术。关于吉林地秧歌的渊源,众说不一。据多数秧歌

艺人讲,传说 忽必烈称帝建立大元帝国之后,把百姓聚会每五十户编成一队,

派一个元兵看管。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元兵怕百姓聚众谋反,就把各户男子集

合起来,由他领队唱唱跳跳。后来这一活动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演变成

秧歌。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吉林传统地秧歌中有“老鞑儿”(指元兵)这个人物,

并且是秧歌队的领头和指挥。当然,这也只是一种传说,不见文献记载。从吉林

文化史和地秧歌的内容、形式、扭法、扮相等多方面分析考察,它是从关内传入

的,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演变成具有地方风格和特点的民间艺术形式。吉林

的秧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味,有淳朴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欢快、

豪放矫健、质朴憨厚、幽默诙谐等艺术风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跷、耍龙灯、

跑旱船和逗狮子最为著名。

二、东北秧歌的民俗风情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东北秧歌手绢花的转法)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

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

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

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

舞。是一种具有自娱自乐群体性的表演形式

东北大秧歌是关东民间文化的一大瑰宝,其中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

艺术情趣。民间称秧歌叫“扭得浪”,即不但舞姿要优美,而且腰胯摆得幅度要

大,节奏感要强,表情要有感染力,总之是不能平淡而要夸张,才符合关东豪爽

热情的民风。此外,秧歌的“走阵”(行进表演队形)也要活泼新鲜。除通常的

圆场外,还可以走出“二龙吐须”、“太极八卦”等许多花样,时快时慢,边走边

变,加上演员服装的鲜艳色彩,看得人眼花缭乱。

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跷,俗称“踩高脚子”。跷棍长二至三尺,表演中也

是走秧歌步和阵形,以扭得快、扭得欢为好。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红挂绿

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也有抽长烟袋的丑婆子、戴纱帽翅的县官、呆头呆脑的“傻

柱子”,以及“跄驴”、“旱船”等加带其他道具的表演,个个朴实憨厚、滑稽可

爱。另一类角色则是民间熟知的小说戏曲人物,如《西游记》中的四师徒、过海

的八仙以及年画上常见的公子、丫环等等。旧时扭秧歌都是男性,所以女性角色

多是男扮女装,演起来更加大胆泼辣、逗趣可笑。

看秧歌最过瘾的是遇上“打对台”,即一个场子来了两支秧歌队。因为过年

时的秧歌大都给赏钱,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规矩,一个演出场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队。

如果两伙秧歌队同时到,或是后到的秧歌队不愿退让,那就只能以演技分高低。

扭得好,能吸引观从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动退出。每逢这时,两支秧歌队都得

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卖力,叫着劲儿地扭,观众们则渔翁得利,大饱眼福。在

这种比赛中,吹唢呐的乐手(俗称喇叭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秧歌是随

着唢呐声和锣鼓点儿走,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吹不出来的,没有扭不出来的,

因此唢呐相当于秧歌队的灵魂。优秀的喇叭匠,不仅会的曲调多,演奏技巧高,

而且还练就许多绝活,技艺高超者能在吹奏的同时,两个鼻孔里各插一只燃着的

香烟,头顶和两臂各放一只盛水的碗,走着吹、转着吹、登上桌子吹,、喇叭不

断、香烟不灭、水碗不洒。这类绝活平时用不着,遇到想多讨赏钱或打对台的时

候才亮出来,出奇制胜。所以,办秧歌的都尽量请当地名气大的喇叭匠。有的时

候正在演出,来了另一秋秧歌,离老远一听喇叭吹得好,或者打听到喇叭匠是闻

名的高手,便会甘拜下风自动“蔫退”。过年开扭的秧歌到正月十五至十六两天

达到高潮。这时走村串屯的拜年已经结束,街上的商家店铺也开始了新一年的营

业。元宵佳节之日,秧歌队纷纷集中到当地最繁华热闹的市镇街道,进行游行式

的演出。有的还特意办出与赏花灯气氛融为一体的“灯官秧歌”。街市上精彩表

演此伏彼起,热闹非凡。酷爱秧歌的演员们也都在满街观众的喝彩声中尽展才华,

过足了秧歌瘾。因为闹过这两天之后,他们就要卸去彩装,回到田地和作坊里,

成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了。

如黑龙江鹤岗市歌舞团推出的舞蹈《扭不够》是以秧歌为素材,表现当代农

民喜获丰收之情的佳作。

三、东北秧歌的步伐

(一)、踢步

在东北秧歌中,最有特色而又最能体现重心移动的步伐便是踢步了。踢步的

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

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倾刻,但很快地

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

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

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

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先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

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运动了。

从踢步的慢移重心来是,慢移本身就给人连绵不断,非常连贯优美的视觉形

象,充分流露出成熟汉族女性的委婉、细腻、温柔、羞涩、含蓄的曲线美。所谓

的美劲儿,在这时就表露无遗了。

“踢步”之所以显得“稳”、“艮”,是因为其速度之快,如果没有“稳落”、

“慢移”来缓冲对比,恐怕这个特点就不是特别突出了。如古典舞中所说的“欲

左先右,欲上而下”,在东北秧歌中成了“欲快先慢”,或“欲急失稳”了。因此,

“踢步”的“艮”,重心移动才显得格外的“稳”。

东北秧歌的训练点是自下而上,连锁反应的协调。组成这一连锁反应的三个

主要环节便是脚下的步伐、身上的动律与手上的手巾花。手脚不能协调运动是一

般人的通病,而这恰恰是掌握动律风格的最基本要求。面对一个初学者,要让他

协调起来运动,就必须把这三者的关系分析清楚。尤其是要点出三者之间的相同

之处,以方便记忆,使学者更快地掌握协调动作的窍门。三者的运动都是有“点”

有“线”的,在动律与手巾花中都存在着“快吸气、停止呼吸、化为长叹”三个

过程,在绕花中,花绕犹如快吸气,刚绕完的顷刻是停止呼吸的瞬间,从手腕到

另一次绕花之间所走的弧线是化为长叹的时候,动律同样也是有“点”与“线”

的关系。动律犹如钟摆一样,到弧线的尽头,就“点到为止”,立即回到动作过

程(即“线”)中去,踢步、动律、绕花是平行进行的,动律与绕花的“点”与

踢步的重心移动同步进行,这样三者便协调了起来。

(二)、双颤步

“双花”中的“双颤步”又别有特点。“双颤步”重心移动是上弧线,其节奏

较为平均,移重心后踢所占的时间值基本上是相等的,加上音乐多用小快板,就

给人轻松愉快、欢乐向上的感觉。

(三)、顿步

“缠花”中的“顿步”是典型快移重心的步伐,由于重心移动的过程非常快,

无形中使整个格调向热情火爆的气氛中去,体现了东北秧歌风格中的“艮劲儿”

及“泼辣劲儿”。

一般而言,舞蹈中的慢板是不容易掌握的。“浪”在东北秧歌的慢板中占有

重要地位,要跳好慢板就得先“浪起来”。这时就必须从动作与动作衔接的过程

中着手,只有把动作过程做好了才能跳好慢板,有了细腻的动作过程就不容易出

现抢节拍的现象。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是不可缺少的过程,是“浪起来”的基础,

它起着掌握节拍、灌满音乐的作用,从前到脚的运动过程,速度及幅度都由它牵

动及控制。重心移动的过程越慢、越细腻,走的路线越长,弧度越大,那身上的“浪”,就越清楚,与此同时,整体动作就显得较有力度、有韧劲、有文化、有内涵。

四、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

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快出慢落”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多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些种变化中,掌握东北秧歌一拍紧跟一拍的节奏特点和弱拍出、重拍落产生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特点的美学特征。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形成一个小弧线,前踢步:重心移动形成下弧线。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形成浪的弧线动感。 东北秧歌膝部短促,有弹性的曲伸,是各种步伐的主要动律,腰部扭动,肩部划圆是上身的主要动律。东北秧歌中手绢花和鼓的动作非常丰富,是情绪宣泄,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舞蹈表演贯穿“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体风格,其性质是民间舞蹈典型风格的动作分析及运用。体现在基本动律的训练上。

(一)、压脚跟

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二)、 双膝屈伸

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的哏、俏特点。

(三)、 上身动律

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以基本动律为据,扩充民间舞的表演空间。将动作,道具,感情三者相结合,提高形体的表现力和表演能力。培养“以情带动”表演,并运用所学的动作,充分表现舞蹈的情节,表达内心的情感。如在手巾花的训练中,为强化,烘托东北秧歌火爆热烈的艺术气质,在掌握基本动态及感情的前提下,加强手巾花技巧训练的教材内容,从而扩大这一道具的使用范围,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强了表现力。强调并注重动作的过程和发力点,重视“点”与“点”之间的“线”,增加动作的“韵”韵味。再配上一定的情感, 强弱对比鲜明,轻重缓急巧妙的动态特征,较鲜明地显示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相济的心理特征。手绢花动作有挽花、片花、胸花、缠花、跷花、抖花、甩花、分合花等几十种,还有上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甩旋花、回旋花等高难度舞蹈手绢花技巧。

如荣获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特别奖的群舞《绢花》,红、黄、蓝、绿色

的手绢花,如真如幻,似花似蝶,若火若云,在舞者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头顶、肩侧、肘旁、膝下、怀中、腰际、背脊、面庞到处闪耀开放,使整个舞台呈现出翻飞流逸的景象。尤其是那舞者向外抛出一丈多远后如魔术般又回到演员手里的回旋花,更是妙不可言。如在吉林省第一届艺术节吉林市女中的学生表演的舞蹈《下雪了》,演员身穿天蓝色的服装头戴白色的围巾,手上是白色的手绢,在《下雪了》的舞蹈音乐中,16名女孩转动手中的手绢,运用东北秧歌中手绢花的技巧“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加上队形的变化,背景是我们吉林市的江边的雪柳,满台是白色的手绢在飞,好似雪花在漫天飞舞,象一幅画展现在我们眼前,真是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好一片北国风光,真是太美了。

参考文献:

[1]孙璐、张琪.《中外舞蹈作品赏析》[M].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2]刘晓真.《中国世界舞蹈文化》[M ].时事出版社.1999年

篇五:东北秧歌说课稿

东北秧歌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手绢舞》。下面我对课题进行分析。

一、 说教材(教材是选自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五年制师范舞蹈系列教材)

本节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东北秧歌素材的基础下,进行以了解民间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为主题,从而引发学生对《手绢舞》的丰富舞蹈语汇和灵动活泼的表现风格产生兴趣,是培养学生肢体协调,节奏感,美感,都有很明显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 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东北秧歌《手绢舞》的风格特点及动作要领

2、能力目标:将学习短小的素材舞蹈过程,体验舞蹈动作多样性,培养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有较强的民族意识②培养舞者气质③加强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持巾花的做法、秧歌前踢步、后踢步+秧歌上肢动作组合

四、说课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要注意步伐和上身动作自下而上的连锁反映的协调性,以脚下的踏步带动上身的扭摆及腕部的绕花。

2.教学难点:动作组合的连贯性

五、说教法

1.教学理念

舞蹈教育应以舞蹈审美为核心,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舞蹈美的过程。要以兴趣爱好为学习的基本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舞蹈活动。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艺术与相关科学,使学生感受、体验舞蹈内容和情绪,从《手绢舞》舞蹈中了解中国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从而培养学生对民间舞题材的舞蹈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积极参与舞蹈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在舞蹈活动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营造教学环境

(1)利用多媒体辅导教学,视听结合。引起学生共鸣,尽可能地使学生融入舞蹈的氛围中,使其愉悦地学舞蹈,享受舞蹈的美感。

(2)设情境,开展多样化的舞蹈活动,分组合作训练,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获得主体经验,并互相交流,评价,促进共同发展。

六、说学法

舞蹈课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放松的课。在这样的课堂上需要抓住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学习知识以及对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从他们的兴趣入手,通过多种媒体,再结合其他艺术学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采用合作学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进行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有把杆、地面和中间练习,这是训练学生的形体美及身体的柔韧性,为提高舞蹈动作美感奠定基础。

(二)新课导入

1、创设情景,巧妙引入

播放录像(内容为东北秧歌《手绢舞》表演剧目)师生共同欣赏,模仿中进入课堂教学环节。

在这里教师结合录像内容讲解东北秧歌的起源及特点: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教师详细的讲解中,视听结合,从而使学生对不了解东北秧歌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望就强烈起来。

2、结合东北秧歌的其本动律进行示范教学,教授简单的动作:持巾花的做法、秧歌前踢步、后踢步+秧歌上肢动作组合。学习的过程学生可能出现动作不正规、上下肌不协调等等,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会多做示范、讲动作要领,然后让学生跟随做模仿,并反复练习。然后让学生用所学的手娟舞的动作来进行简单的队型组合变化,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舞蹈创造力和想象力。

当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时,趁热打铁,给学生新鲜的舞蹈动作,学生就有自主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手绢花》的舞蹈内容、情绪有了一个整体的感受体验后,开展舞蹈分组训练,让学生释放情感,表达自己的体验过程。

组合合音乐,巩固练习。

为巩固所学动作及提高舞蹈动作的节奏感,我分别播放3遍组合的音乐,让学生合着音乐练习,最后请个别学生做组合表演,我及时纠正并提练习要求。

4、课后延伸:新课结束前,我介绍有‘用眼睛跳舞’之誉的东北秧歌舞蹈家王晓燕及赏析其舞蹈作品《大姑娘美》,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提问学生还知不知道东北秧歌其他的表现形式、舞蹈动作?这一环节为下节讲授新课作准备。

八、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无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多种媒体进行教学

(2)通过设置情景,是学生能够进行切身体验,学生会通过自己的体验产生爱国爱民族的情感。这就完成了舞蹈课审美艺术的一种升华表现。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

足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导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种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推荐访问:东北秧歌手绢花教案 东北秧歌手绢花拿法 手绢花的几种绕花名称 东北秧歌手帕立挂方法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东北秧歌手绢花的转法》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东北秧歌手绢花的转法》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