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动静结合的作文200字

时间:2024-04-25 14:09:40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写作手法——动静结合

写作手法——动静结合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为了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独特的意境,彰显表达的艺术性,经常使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来描绘环境,刻画人物活动细节。

一、动静结合的定义

所谓的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事物是动态的,有的事物是静态的,二者有机的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

二、动静结合种类

动静结合的种类:一是动静组合式;二是以动写静;三是以静写动。

(一)动静组合式

就是作者在描绘某个画面,或营造某种意境时,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事物,有的是静态的事物。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者所刻画的画面中,“黄鹂”、“白鹭”是动态的——一个在鸣叫——鸣,一个在直上云天——上。而“翠柳”、“青天”是两个不动的静物,在作者的笔下,动物和静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灵动、唯美的意境,这种写作技巧,就是运用组合方式,将动静结合起来。

(二)以动写静

就是作者刻画的事物,在客观世界里,它实际是个静物,但在作者的笔下,它变成了一个动的、活的事物。将原本不动的事物,写成运动的事物,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客观世界中的静物,在某种条件下,常常带给人们某种真实的动态错觉。例如:乘坐火车,透过车窗向外望,铁路两边的树木飞快地向身后跑去,真正移动的是火车,树在跑是一种真实的错觉。鲁迅写社戏时,其中描述孩子去看戏的途中,就运用了这种写法——周围的群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向船尾远远跑去了。这种错觉,只有孩子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大人都是熟知的,在文章中加入这样的景物描写,能够凸显孩子的天真可爱和愉悦的心理,也能够表现成人童心不改的生活境界。一种原因是受人的主观影响,造成的错觉。例如:一个胆小的人,在深夜穿越森林,感觉那些根本不动的影子,都变成某种怪物,张牙舞爪的跟在自己身后。这种错觉是由人的主观认识、某种心理或某种情感衍生的。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技法,能够凸显人物的认识,或某种心理状态,或者某种强烈的情感、情绪。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就运用这种写法,表现自己的豪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三)以静写动

一言以蔽之,就是将原本动态的事物,写成静态的。受某种条件限制,或者从某个角度观察,有些原本是动态的事物,看起来就是静态的。例如:大海波涛滚滚,潮涨潮落,从来不曾停歇,但如果从远处遥望,或者透过飞机的舷窗俯瞰大海,大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就会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我们感受到的海,也可能更是一个水平如镜的巨大蓝色结晶体。原本动态的大海,在我们的视野里,在我们的感受中,就是静态的,把这种视觉影像或感受表现出来,就是一种静态的美。同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当我们的内心受某种情感、情绪左右的时候,视觉上虽然看到的仍是动态的事物,但心底感受到的事物却是静态的。情感、情绪、心态主宰了一切,感受到的物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如:一个人处于一种极度绝望状态,她坐在风雪中,尽管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在的内心深处也会生成这样的景象——雪在空中凝固了,风在空中凝固了,一切在这一刻都停止了呼吸,就连高高的烟囱上面飘散出来的浓烟和热气,这一刻也定格成一种僵硬的造型。

三、运用动静结合带来的艺术效果

(一)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意境。

(二)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独特地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

(三)突出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绪。

篇二:四年级作文动静结合写景片段训练

如何动静结合写景物

一、什么是动静结合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有美丽的景物,又展现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在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____,“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_____。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第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_____和皎洁的______以及穿过树叶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这是通过______描写来突出山中的明净清幽;第二句写______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变大,从石头上_____,这是_____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二、欣赏图

动静结合的作文200字

1、分析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动:

静:

动:

静:

动:

静:

动:

静:

2、选择一幅图,用一段话把它写下来,注意动静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写景中的动静结合

导仿点拨

自然景物,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如山峦、树木、睡眠申的动物等;有的处于变动状态,如流水、爆发的火山、飞鸟等。观察景物,必须兼顾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景物,要写出景物的静态,例如:形状、大小、色彩等;也要写出景物的动态,主要是景物瞬间在形态、色彩、声音、速度等方面的变化,写景要做到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典范文原型 雷雨前后

杨冬梅

六月里的天气,活像顽皮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上午还是阳光灿烂,万里无云,下午却突然翻了脸,漫天的乌云层层叠叠,像长江的波浪一浪盖一浪,气势汹汹地向大地压下来。大地之间的一切都笼罩在阴霾之中。

突然,雷雨的“先驱者”——风神不知不觉地跑来了。一阵紧似一阵的狂风吹得街边的小树委屈地弯下了腰;大树的枝条在空中像着了魔一样乱抽乱打。不知过了多久,风终于停了下来。大街就像用毛巾洗过脸一样,变得十分干净。 但是,这样的平静,还不到几分钟,一道道曲折光亮的闪电,像一条条浑身带火的赤练蛇,飞向那浑沌汹涌的云层。那轰隆隆的炸雷带着令人恐惧的呼啸声随之而来。它震得楼房在微微颤抖。雷电在天空横行霸道了十多分钟,那阴云密布的天空终于掉下了黄豆般大小的雨点。雨点打在池塘的水面上,变成数不清的水泡;落在皮肤上,似乎还隐隐发痛。雨,越来越大了,房顶上的雨水从房檐上像瀑布一样泻到地上,以滴水穿石的神奇力量,在地上留下了一排整齐的窝点……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雷电消失了,雨似乎失去了“靠山”也越来越没劲了。雨,终于停了,天空十分明朗,空气里带着泥土的芬芳,使人陶醉。雨后的一切都变得这么美好!你听,不远处传来了小鸟的欢啼;你看,太阳不知什么时候露出了它火红的脸庞,用它的光辉重新拥抱大地。天地之间架起了五彩缤纷的彩虹。多么神奇迷人的大自然啊,我爱你!

模仿秀 海 姜 姗

在我心中,海曾经那么神秘,那么遥不可及,当妈妈带我去青岛看海以后,心中的海才变得具体,变得实在。

初见大海时,它是风平浪静的。它是那么沉稳而辽阔,它静得使人仿佛置身于静止的世界,海水平静得让人舒服,总觉得它孕育着无限生机。站在崂山顶上,一眼望去,它像一面巨大的蓝色明镜,没有丝毫的波浪,没有丝毫的响动,使人赏心悦目。下了崂山,在海边漫步,甭提有多高兴了,或许是因为它蓝于天空,或许是因为它静若西湖。总之,这静使人舒服,使人愉快。

但海并不总是这样平静,不多时,大风骤起。一时间,海浪翻滚犹如万马奔腾,翻腾着的前浪被咆哮着的后浪推动着。我对海的印象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海的动态尤其壮观,海浪势如千军万马疯狂地向堤岸发起猛烈攻击,溅起的浪花仿佛在抛撒万斛珍珠。这时,大海的咆哮声,海水撞击堤岸的碰撞声,人群中的嬉笑声,汇成了一部交响曲。我喜欢海的动态,或许是因为浪涛汹涌,或许

是因为惊涛拍岸,总之,这动使人震耳欲聋,这动使人惊心动魄,这动又使人乐在其中。

我喜欢海。

综合评语

典范文《雷雨前后》很有节奏地展示了一段时间景物变化的全过程。雷雨前的天气“阳光灿烂”,“万里无云”的静景;乌云滚滚,狂风大作的动景;“风停后大街上就像用毛巾洗过脸一样,变得十分干净”是以动写静。雷雨中的天气,用“房顶上的雨水从房檐上,像瀑布一样泻到地上”烘托雨大,再用“在地上留下一排整齐的窝点”的静态来显示大雨“滴水穿石的神奇力量”的动态。雷雨后的天气,则通过静态景物——“天空十分明朗,空气里带着泥土的芬芳”;动态景物——“不远处传来了小鸟的欢啼”。通过“太阳露出火红的脸庞,光辉重新拥抱大地,天地之间架起了五彩缤纷的彩虹”,静中显动的艺术手法进行描绘,显得文章很和谐、完美,富有节奏感。

同样,模仿秀《海》的小作者很会总结景物特点,分静动两态来写:静时,山上观海,海边散步,使人舒服;动时,海浪翻腾,听大海咆哮,无不使人振奋。

篇四:动静结合

3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例:简析下面诗歌的写作技巧。

山 居 秋 暝王 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技巧指要] 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手法之一。如《山居秋暝》,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既有自然风景图,又有田园生活图。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比如: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

新晴野望

题又作:新晴晚望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

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

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显得有

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

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篇五:动静结合 启迪思维[论文]

动静结合 启迪思维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的能力,才达到了这一首要目标。本文重点论述教师如何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创新,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

关键词:动静结合 课堂教学 标新立异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的能力,才达到了这一首要目标。

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即思考,是一个人在面对、认识、解决问题时所发生的非心理活动。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完整的思维过程应当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二、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存在的问题

课改以来,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场面:在许多公开课教学的课堂上,课堂气氛浓烈,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许多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声有色。从表面看,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空前活跃。但是,透过这热闹的背后,我们很快就发现,这样的课堂,华而不实,表里不一,学生的学习目标难以达成、纪律难以控制等状况,让我们不得不引起警觉。同样,也有这样的课堂,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一问一答的打乒乓球的课堂模式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沉闷。

那么,“动”起来和“沉闷”的课堂为什么都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究其原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没有经历数学思考这一重要过程。教师越是包办讲解,学生的思维就越得不到锻炼。理想的课堂应是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应该是教师积极关注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思维,学生与老师的思维相互启迪、碰撞、补充,师生共同徜徉在思维激荡的海洋里的课堂。

三、解决策略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普遍现象,因此数学课堂迫切需要动静结合,既要创设精彩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设计一些合理、有趣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质疑,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独立反思的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创造机会,把有形的教学渗透到无形的思维中,让学生有有充足的时间、空间来“思考”。

1.情境导入的精彩创设,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良好的开端无疑是给学生思维灵感配上成功的钥匙。学生的情绪在课开始的五分钟是个关键,刚上课时,可能还沉浸在课间的嬉戏打闹之中,思绪相对波动,不可能马上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这时,就非常需要教师创设出精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兴趣,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情境引入时及时调整过来,烘托出一个良

好的学习的氛围。在“小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自从数字0在1的帮助下战胜数字9后,整天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一会儿站到3的后面(30),一会儿又结集伙伴摆到67的后面(出示6700),瞧!我的作用可大了。小数点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治治这个狂妄自大的家伙,他调皮地往3和67的后面一站(出示3.0和67.00),数字0顿时傻眼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顿时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全神贯注。随着短暂的沉默,片刻,课堂活起来了,真是“一层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整堂课由此顺利展开。

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并提出能触发人思维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给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打开切入口,轻松自然的导入新课,同时正确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情境作出数学的猜想,让学生的思维立即“动”了起来,展开思维的翅膀。

2.有趣活动的合理设计,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课标》强调:教师要协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地问题。而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扩展和延伸知识,还可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设计了这样的游戏: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分数卡,一

起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各组的小组长请高举手中的分数卡,在原位不动,其他同学可以离开位置按不同的标准找朋友。这样的设计动中有静、静中有思。学生拿着手中的分数必须先观察,接着思考:哪个组长手中的分数与自己的分数能成为好朋友,理由是什么?还有别的选择吗?(依据不同。)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的按照分数的基本性质,找和自己手中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做朋友,有的按照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标准找朋友,有的则是找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做朋友。当出现其中一个同学手上的分数找不到朋友时,怎么办呢?这位同学找不到朋友,我们都想当她的朋友,怎样才能当这位同学的朋友,让学生说出与这个相等的分数。整个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清晰,思维始终保持异常的活跃,课堂气氛高潮迭起,通过课后调查,学生仍记忆犹深,教与学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适时鼓励求新求异,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学生好奇、好胜、好动,他们爱问,喜欢探索,喜欢独创。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同时,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更新观念,把课堂主角地位让给学生,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赏识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我们会惊喜的发现,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一旦学生的思维涌动,就会有一个个层出不穷的精彩在瞬间迸发。

实践证明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课堂;是师生思维共舞的课堂。教师要及时把握好“动”与“静”的结合,合理、适时、科学地开展教学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学会静静地思考以及自我内心的独立反思,给学生提供学习成长所需的思维营养,学会对数学问题做出冷静的思考与判断,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盖伊·莱弗朗索瓦兹著.佐斌等译.教学的艺术.华夏出版社,2004.

[2]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3]杨九俊.小学数学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

[4]贲友林.学生: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推荐访问:动静结合的作用 动静结合手法 动静结合的作文250字 动静结合家乡的小河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动静结合的作文200字》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动静结合的作文200字》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