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泉州名人故事

时间:2024-05-02 16:20:39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在泉州历史名人当中

在泉州历史名人当中,蒲寿庚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阿拉伯番商后裔,其祖先原来由占城(越南)迁居广州,以经营香料起家,后成为广州港总揽中外贸易的番商首领,总管各国番商的生意,富甲两广。

□早报记者颜瑛瑛实习生黄文/图

南宋中后期,泉州港日益繁盛,逐渐超逾广州港。因此,蒲寿庚之父蒲开宗即举家自广州徙居泉州,定居临近泉州后渚港的法石乡云麓村,仍然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蒲开宗被授任安溪县主簿。

蒲开宗去世后,其次子蒲寿庚继承父业,继续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起初,蒲氏家族曾一度中落,生活不甚丰裕,后经蒲寿庚的精心经营,家族生意又得以振兴并逐渐走向鼎盛。家族显赫财权兼揽

宋咸淳年间,海寇频繁侵袭泉州,蒲寿庚与其兄蒲寿为保护家族的巨大利益,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助官兵一同击退了海寇。因剿寇有功,蒲寿庚被封为福建沿海都制置使,自此既富有资财,又执掌兵权,亦官亦商,独霸一方,势力强盛。宋元时期,蒲寿庚在泉州涂门街拥有大量房宅,人称“半蒲街”;此外,他还依照波斯人的习惯,在晋江出海口建起“天风海云楼”和“一碧万顷亭”,遥望海船出入。

没有人知道蒲寿庚到底有多少艘海船,据记载,仅在景炎元年(1276年),蒲氏被南宋张世杰抢走的海船就有2000艘。一些学者认为,现今保存在海交馆内的南宋古船可能也是属于蒲氏家族的香料船,蒲家的贸易在当时之昌盛可见一斑。

宋元交替之际,南宋小朝廷有意“作都泉州”,依靠蒲氏财力,坚持抗元。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加封蒲寿庚“福建广东招抚使,兼主市舶”,把管理泉州军事、民政和市舶的大权都交给了他。而元军方面也深知拉拢拥有强大海上武装的蒲氏的重要性,派遣官员到泉州招谕蒲氏兄弟。是年11月,宋景炎帝自福州航海南下,意欲守住泉州城以抗击元朝。 当时,蒲寿庚还未露出降元意图,前往拜谒,请景炎帝移驻城中。之后,宋军欲渡海往潮州,抢走停靠法石一带的蒲氏海舶400多艘及船上财货。蒲寿庚十分恼怒,立即关闭泉州城门,公开拒宋,与知州田真子一起降元。蒲寿庚一投降,就得到元军的信任和重用,元世祖授予他为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之职,其子孙在元朝也都入朝为官,蒲家一时声名显赫。

后来,元世祖还把招谕南海诸国的重任委寄予唆都和蒲寿庚。但唆都不熟悉海外交通和南海风物,主要由靠蒲氏运筹帷幄。元朝政府几次重大的招谕活动都从泉州港起航,且主要由泉州当局负责,并都有蒲氏亲信参加,诏谕使团借助蒲寿庚“南海蛮夷诸国莫不畏服”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创了中国与南海诸国关系的新局面。棋盘园讲武堂文武呼应 传说今天的泉州城南一带,东至涂门街,西至溪亭,南至今泉州七中,北至涂山街,方圆约300亩的土地原来都是蒲寿庚府邸。内有花园、棋盘园、书轩、讲武场、厨房、祠堂等。 棋盘园东面的东鲁巷原是蒲家子弟的书轩。棋盘园的西面的宣武巷原来则是蒲氏建造的讲武堂,也就是训练水兵地方。一文一武,遥相呼应。

小档案

蒲寿庚(1205-1290年),号海云,宋末元初人,阿拉伯(色目)商人后裔。任泉州市舶司30年,是宋元时期“番客回回”的代表人物。后叛宋降元,终生显赫。中国宋元时期著名穆斯林海商、政治家、军事家。约11世纪移居广州,经营商舶,成为首屈一指的富豪。南宋中后期,泉州港日益繁盛,逐渐超逾广州港。

篇二:泉州古代名人

泉州古代名人

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今福建省晋江人, 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 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谋反”罪名,为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 儒学传统观念束缚。

郑成功(1624-1662),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张瑞图,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晋江二十七都霞行乡人(今青阳镇莲屿下行)人。生于明万历元年(1573),1644年逝世。 张瑞图幼负奇气,聪颖过人。他的启蒙老师是林天咫(据说林天咫是李贽的后人)。万历三十一年,瑞图乡试中举;三十五年,胪唱第三人进士及第,处授翰林院编修,积官少詹事,天启六年(1626)迁礼部侍郎。是年秋,与平湖施凤来同以礼部尚书入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崇祯三年(1630),罢官遣归。

施琅(1621—1697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清朝著名军事家,海军统帅。

施琅出生于农民家庭,十七岁即作贼,曾随黄道周出关抗清。

清顺治三年(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1646年),施琅与施显到安平(今安海),跟随郑成功了兵南澳抗清,为成郑成功部下。楞中,施琅1651年在南澳下愿南下广东勤奋王。后又因为郑成功命他回厦门“未还其兵公”而产行不满情绪。经后施琅因杀犯法亲兵曾德再触怒了郑成功。由此两人不和,施父子三人被扣押。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即杀施父大宣及其弟施显。不久,施琅降清,与郑成功对抗,先任同安副将,继任同安总兵,1662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

篇三:庄为玑的一生(1)

主:照耀泉州学的那轮明月——庄为玑

本报讯(记者吴拏云)8月初,来自中国、美国、埃及、贝宁、以色列、乍得等13个国家的联合国官员一行27人到访泉州,体验闽南文化,探访海丝遗迹。在走访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开元寺、清净寺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景点时,陪同人员都认真地向联合国官员们介绍泉州在海外交通史、海丝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引来各国官员的啧啧赞叹。这其中,有一个名字被频频提及,那就是“庄为玑”。 上周,一本向“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的著作——《烽火赤子心: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该书是1994年出版的《陈嘉庚与南侨机工》的修订增补版。其作者、泉州学研究所原所长林少川手抚新书感慨万千,他说,这本书也要献给曾默默关心、指导过他的恩师。这时,一个名字又被提及,那就是——“庄为玑”。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庄为玑”是一个被岁月尘蔽的名字,陌如路人;但对于老一辈泉州文史工作者来说,这个名字不仅耳熟能详,而且还意味着许多遐迩传扬的故事。庄为玑是泉州西街裴巷人,他一生都在从事考古、方志学、中外海上交通史等方面的研究,著述颇丰。其生前酷爱田野调查,每发现一处文物点,都要亲身前去探查,耐心梳理相关史料,尽力为后人留下详细、可靠的历史凭据。泉州的许多文物古迹,因此与他结缘,泉州的不少文献书籍中,更留下了他专注走心的笔墨、累累的研究硕果。

1934年至1935年间,庄为玑编写了一部《晋江新志》,1948年,此书第一版铅印本问世,分30卷,60万字。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的汪德耀对此志作了极高的评价:“此书之作,为方志中新裁者,文用白话,以广流传;事详现代,以作津梁。就历代志言,是名山之业;就地方志言,有年鉴之用。”

1936年4月,庄为玑和吴文良一道发现了泉州中山公园的唐贞观墓群,后又参加了由郑德坤、林惠祥主持的该墓群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首开中国南方应用近代考古发掘方法之先河。

1973年,庄为玑在后渚港发现了泉洲湾宋代海船,后来还亲身参与了这艘海船的发掘。1974年泉州湾宋代海船的成功发掘,震动世界考古界,为泉州的海外交通史、海丝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庄为玑对于泉州学的贡献,恐万言不能尽述。厦门大学原副校长、历史学家郑学檬教授曾撰文称,庄为玑在泉州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方志学、考古学、航海史、华侨史、民族史、闽台关系史诸领域,均有丰富著述,“其渊博的学识,令人有仰之弥高之感”。厦门大学教授庄景辉则表示,庄老为泉州学做过大量基础工作,他的这些基础工作,“是同行精深钻研和后辈登堂入室的方便之阶”。

现代以来,正是有以庄为玑为代表的众多泉州文史工作者进行耕耘不辍的研究活动,帮助国内外学术界认清了泉州在世界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促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遗憾的是,就在1991年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与海

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泉州召开之时,抱病参会的庄老,由于感受风寒引起并发症,甚至来不及在讨论会上阐述自己的观点,便溘然辞世。不过,他奉献一生的“泉州学”在这次讨论会上获得了公认,而他拟编的《海上集》,也在身后由挚朋高徒们整理出版。这位曾在学术的高天阔野里恣意驰骋之人,终获大地无尽回响。

“庄为玑对泉州贡献巨大,是位不能被遗忘的人。在泉州海丝文化引发高度重视的今天,在泉州学日益昌盛的今天,回溯庄为玑对泉州的奉献,更能启迪后世,激人奋进。”泉州市海交馆原馆长王连茂这样说道。

记者浏览庄老旧照时发现,景致已然沧桑变化,唯留昔日身影,朴素安静,风采不减。

(下转?版)

(次版题)为泉州学奉献一生的人

本报记者吴拏云/文

(小标题)提携后学 领路开拓

(引言)

林少川(泉州学研究所原所长):如果没有庄为玑先生的指引,我就不会接触到泉州学,更不会走上海丝文化的研究之路。当初,庄

为玑用他的言传身教,为泉州学研究播下了一粒种子,如今已迎来满堂丰收的季节……

(正文)

时光且住,不言离别。

对于林少川来说,虽然恩师庄为玑离世已逾24个春秋,但回想两人相处的过往,依然历历在目。

1974年7月底的一天,当时刚刚高中毕业的林少川,踩着一辆自行车来到后渚港。听说那里正在发掘一艘宋代古沉船,他抱着好奇之心,赶去围观。只见港口入海处有一艘被淤泥重重包裹着的古船,一大群人正在忙碌地从船上搬运物品到岸上。其中一位卷着裤管、满手泥巴的老教授,正指着一批发掘物说,“这些是宋代的瓷器,小心点拿??”对历史很感兴趣的林少川,就眼巴巴地站在发掘现场外围观看,这一站就是一个半小时。后来,那位老教授注意到他了,走过来笑眯眯地问他:“小伙子,你对考古感兴趣啊?”“是的。”“你在哪读书?”“我高中刚毕业,现在没学可上了!”“年轻人,千万不要荒废学业,有机会就该去考大学,以后可以来报考我们厦门大学历史系。”简单几句话,给了林少川很大的鼓励。他最后还记住了老教授的名字——“庄为玑”。

从此,白天下田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读书,成了几年间林少川和他弟弟林双川生活中不变的安排。1978年,林家兄弟“同榜考入厦门大学”的佳话,在家乡传遍。林少川如愿成为厦门大学历史系历

史专业的学生,而弟弟则考入了厦门大学中文系。一进厦大,林少川第一时间找到庄为玑教授,叙说当年缘分,“因为您的一句话,我真的考入了厦门大学。”庄为玑教授高兴地说:“有出息!你正好分到了我的班,就当我班上的历史课代表吧。”

追随庄为玑后,林少川从此开始了在泉州学、闽南海丝文化上的“逐梦之旅”,这期间他曾无数次得到过庄为玑教授无私的指导与帮助。一晃37年过去,如今林少川自己也成为了令人敬佩的教授,他仍在泉州学、闽南海丝文化等领域不断开拓进取,用自己毕生所学,为弘扬泉州文化、助力泉州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获得更广泛的文化认同,而辛勤努力着。“我现在的成就,应该说,都离不开庄为玑先生当初的栽培,我对他心存感恩。”林少川说道。

林少川至今仍珍藏着当年从厦门大学毕业时,庄为玑送给他的毕业赠言,薄薄的纸上写着“临别惜别,聊赠数语。只须努力,且看将来。但愿您健康,进步与深思,就可攀登科学的高峰”。

(小标题)苦心孤诣 严谨治学

(引言)

王连茂(泉州海交馆原馆长):庄为玑教授的治学精神是令人钦佩的。他时时让人觉得是位精力无限的人,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他就会一门心思扑在上面,追根究底。他在泉州非常活跃,参与了多项重

推荐访问:泉州 名人 故事 泉州晋江名人故事 泉州富豪 作文名人故事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泉州名人故事》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泉州名人故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