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禅500字作文

时间:2024-04-25 09:35:33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精选作文:禅500字作文

禅,这对于一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字眼。

说到禅,你,会想起什么呢?

也许,花香袅袅,轻烟曼舞,一位双目微睁的僧人盘坐在一块绣满瑰丽花朵的席子上。他的面前有一张小小的矮桌,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精致的茶具。在紫砂做的茶具旁是一小杯用冒着蒸汽的烫水反反复复灌满了十几次因此茶香浓溢的龙井。茶香灌满了小小的僧房。阳光温暖的触角伸了过来,彷徨在屋内。

也许,那位高僧并没有在品茶。他轻轻地,有节奏的敲打着散发着木的清香的木鱼。而嘴中则喃喃的念着意味深远的诗句。对面的佛像表情严肃深沉,但凝视着端坐着的僧人时,佛像的嘴角好似扬起一丝慈祥的微笑。吟诵完诗句,僧人直起身来,缓缓步到香盒前,认真地捧起三支摇曳着的香,将它们点燃。转身到佛像前,仔细地把香插入层层香灰中。青烟在风的领导下旋转着向上,最后消逝在茫茫云海中。

也许,禅只是一种心境,在你浮躁难以安下心来时,默默立在你的身边。

禅,其实一直在每个人的身边。它就像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影子一样,随时随地跟随着在浮华苍生里的每个奔波的人。其实,只要你静下心,就可以看见禅美丽的双眸。

小作者悟出“禅”的真意:“禅”只是一种心境。“只要你静下心,就可以看见禅美丽的双眸”。“阳光温暖的触角伸了过来,彷徨在屋内”一句中的“触角”和“彷徨”,想象丰富,生动形象。

篇一:薛法根作文指导

让儿童获得作文的自由【一】

——基于组块的作文教学策略薛法根

事实上,我们缺的不是作文教学的思想与理念,少的是破解作文教学难题的具体方法与策略。“好的教育是用50个办法教育1个孩子;坏的教育是用1个办法教育50个孩子。”同样的,好的作文教学应该拥有足够多的方法与策略,以积极有效地应对层出不穷、各色各样的问题。否则,我们会在教学实践中陷入“黔驴技穷”的困境。而所有的策略,都应该建立在对儿童精神世界、儿童话语方式、儿童生长需要的基础上。任何背离或脱离儿童的作文教学,都是一种精神伤害。

1.命题激活

五年级期终考试,一位老师在监考巡视中发现一位学生基础题全是空白,问他:“你怎么没有做?”孩子瓮声瓮气地说:“不会!”再问:“看拼音写词语会吗?”仍然是瓮声瓮气地回答:“不会!”翻过卷子,却发现作文题却写得满满的。尽管错别字连篇,但依稀可以看出所写的大意:其实,我不想读书。我从一年级开始就读不出,课文背不出,词语默不出,数学算不出,考试也考不出。现在读五年级了,在学校里,老师骂,在家里,妈妈骂,爸爸打,连隔壁读二年级的小朋友都看不起我,说我笨死了。其实我不笨,就是读不出。我经常受罚,罚站(墙)角,罚做值日(卫生),罚抄,罚没饭吃。这样的日子真的猪狗不如,我受够了!其实,我真的不想读书了。……一个连词语都默不出的孩子,怎么会写出这么一大段充满愤怒与无奈的作文呢?秘密在于这次考试的作文题《其实,我不想……》,触动了孩子内心郁积多年的委屈与愤怒,如决堤的洪水倾泻而下,没有什么章法,没有什么技巧,纯粹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自然宣泄!一个平时连话都不说一句的孩子,却在考场上用笔表达了内心的痛苦与期望,字字句句都浸透着孩子内心的心酸与苦闷,读来让人震撼!假如没有这样一个作文题,或许,这个孩子就干坐在那儿,一个字都不会写,就会说:“我不会!”其实,不是他不会,而是孩子不想写,不愿写。

一直以来,我们总以为学生的生活很单调、很雷同,学生写不出作文是因为缺乏生活积累。然而,从这个孩子身上,我们却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不是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也不是学生的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的作文题目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触及学生内心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积淀。如:观察一幅剪纸,写一篇作文。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剪纸压根就不感兴趣,缺少审美的眼光和想象的欲望,又怎么能激情澎湃地表达呢?于是,要么胡编乱造、虚情假意,要么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这样的作文题目,没有出到学生的心里去,自然就觉得“难教、难写”了。再者,我们所命的作文题,往往过于笼统、过于平淡,学生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丝毫没有作文的激情。如写一段假期生活经历,三年级写,四年级写,到了六年级一开学,还要写,如此这般,学生已经产生了“审题疲劳”,厌倦了这样的作文题目,又怎么会有新鲜的作文呢?如果改成《暑假偷着乐》,学生一下子就精神起来:趁着父母外出,偷偷地玩了个痛快,居然没有穿帮!呵呵,偷着乐!抑或,作了一个小小的恶作剧,看着别人出洋相,居然没有人怀疑!呵呵,偷着乐!……瞧,这样一改,不怕学生没有话写,不怕学生昏昏欲睡。好的作文题,犹如一个导火索,你点燃了这一头,就很快会烧到学生的心里,炸开学生记忆的“火药桶”,不吐不快!与其挖空心思研究怎么教、怎么写,不如先琢磨一下写什么、怎么命题、命什么题吧。或许,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可以让作文教学事半功倍呢!要想命个好的作文题,你非得成为孩子肚子里的“蛔虫”不可!不了解孩子,不熟悉孩子,不摸透孩子,就很难会蹦出让孩子一看就有话可写的作文题来!

2.贴近现场

一位六年级的学生早晨抄袭同学的回家作业,被老师逮了个正着,老师责令该生写一份深刻的检讨。磨蹭了半天,这位学生终于把400多字的检讨书交了上来。只见通篇都是“我以为……我以为……我以为……”,不是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全然是一副辩解的姿态。你看这段:“我以为早上来得早,同学们都还没有来的时候,可以把昨天的回家作业补做完,所以就向**同学借了个作业本看看。我以为看看没什么的,平时做作业也经常看同学的,没想到今天被老师看见了。我以为老师会批评我没有完成回家作业的……”你能从中读到对自己抄袭行为的深刻认识和反省吗?或许学生没有经历过写检讨书这样的作文训练,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也或许学生经常写这样似是而非的检讨书,老师却从不当真看,只是当作一种惩罚的手段而已。学生在学校里犯错是经常的,也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学生到了六年级还不知道什么是检讨,该怎么检讨。没有严格的书面检讨训练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没有口头的检讨吧?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生的书面检讨、口头检讨都没有与表达训练结合起来,没有把这些检讨当作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时机。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作文是课堂内的事,犯错检讨是生活中的事,两者没有什么关联。于是,作文教学就成了学生“象牙塔”内的“高雅游戏”,而没有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作文的功能在于交际,作文只有在交际过程中才体现出

它的价值与意义。学生学习作文,不是为了得个分数、评个等

为他们的生活服务,为了他们能更好地生活。学生犯了错,他能运用作文写一个深刻的检讨,既剖析自己错误的思想根源,又明晰自己努力的方向,经历了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得到了老师的谅解,可以更好地继续学习。如果他不会运用作文(书面的、口头的)进行检讨,那就会遇到大麻烦,或许会被老师找去进行长时间的谈话,甚至会遭到家长的惩罚。可见,一旦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必备品”,就会产生无限的学习热情。需要的,才是重要的;重要的,才会去主动学习。

再翻翻那些优秀作文选,看到的学生作文大多是文采飞扬,写得很美,文学味很浓。而看看我们自己班级学生的作文,绝大部分都是文通句顺的作文,没有美妙的修辞,也没有巧妙的构思。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些,有时也很让人欣慰了。当然,总有几个文采好的学生,但那往往不是我们教出来的。可是,我们却常常以这几个不需要教的学生为目标,试图教出一个个有文采的学生来。“具体、生动、形象”是我们的口头禅、作文经,几乎天天念,似乎要把每一个学生都教成未来的作家、诗人。其实,谁都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却偏偏都在这样教学生作文。过于注重作文的文学化,必然拔高了对学生的作文学习要求,也必然会切断作文与生活的自然联系,变得不自然,不亲切,不可及。一旦作文成为一种高不可及的东西,就会成为学习的负担。摆脱作文的文学化倾向,让作文更贴近生活的现场,才不至于异化作文的本来面目。因为,学生学习作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相反。

3.虚实相生

一次,我给学生上《爱之链》。读着读着,一位学生冷不丁地提了个问题:“如果乔伊以前从没有人帮助过他,那么,当他看到那位老妇人的时候,还会主动地帮助她修车,而且还不要她的报酬吗?”的确,文中的乔伊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学生的假设和疑问不无道理,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其缘由,这种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是极为可贵的。但问题是,这是一篇小说,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是作家刻意安排的,其一环接着一环的爱的传递故事,以及意外的结局,都是小说精巧构思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必然会有这样巧而又巧的事情。一旦你把小说当作真人真事来阅读和理解,那么就会产生无数个无法解答的问题,足以让你堵得发慌,无法进入真正的文学阅读与欣赏。好的文学作品,你明明知道是假的,是作家创作的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但你仍然会信以为真,感动得无法自拔、潸然泪下。好作品假得往往比真的还要真,这才称之为“艺术”。

虚与实,一直是文学创作中的两极之美,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走向了两个极端。在低年级,我们把学生虚构的故事、人物当作“珍宝”,那是学生可贵的丰富想象力的体现;在高年级,我们把学生虚构的事件、虚拟的场景当作“假花”,认为那是学生无病呻吟、胡编乱造的行为,斥之为“说假话、空话、套话、大话”。因为学生拙劣的虚构、幼稚的想象,一眼就可以看穿,于是,假的就是假的,假得没有到真的那样的境地。不可否认,学作文,学做人,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实是作文教学的品质。但同样不可否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能力,缺乏想象与联想,就事记事,就人写人,是很难“入门”的。作文,就是要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笔如实地写下来。同样的真实事件,由于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偏差,观点的相左,所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不乏个人的见解,甚至掺入了个人的想象与虚构。但是,只要不违背学生自己的意愿,是发自他内心真实的声音,同样是珍贵的。虚构事实,是人品问题;而虚构故事,则是创作问题。在我们倡导写真实生活的同时,我们且不可扼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思想力。我们不能将作文的写虚与做人的真实混为一谈。因为,作文就是作文,虚实相生,才有两极之美。

4.指导具体

我们的作文指导几乎是一个套路:笼而统之。指导记事,写清起因、经过、结果;经过部分是重点,要写得具体些,怎么具体呢?就是要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变化写出来。指导写人,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先写外貌特点,再写性格品质特点;重点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怎么写具体?就是要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变化写出来。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一遇到写人记事,差不多都是这样几点似是而非、指导了也没多大作用的要点,说的基本上是正确的“废话”。而针对一篇具体的作文,教师鲜有针对性的切实指导,没有就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令人茅塞顿开的分析讲解、修改示范,没有相机传授简明而实用的写作技巧或原理。学生听与不听没有什么差别,也已经习以为常,你说你的,我写我的。曾有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拿着自己四年级时写的同题作文“交差”,语文老师居然在班上作为范文朗读。这四年级的作文指导和六年级的作文指导有什么差异?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什么质的提高?几乎是一笔糊涂账。

根源在于我们语文教师缺少对作文教学的深入研究,尚未明晰写作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关于观察、选材、谋篇布局及描写、抒情、对比、衬托、照应等诸多具体的写作方法、策略。对写作的技能技巧胸有成竹才能在教学时点石成金、游刃有余,而胸无点墨必然会老生常谈、捉襟见肘,甚至黔驴技穷。因此,改变我们自己,才能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好的语文教师,常常用50种办法来指导1个孩子,而不是用1种办法来指导50个孩子。

有位老师说,作文指导难在每个孩子所写的内容不一样。同样记事,每个孩子记的事件不同,你的作文指导怎么能切中每个孩子的作文问题,满足每个孩子的作文需要呢?这看似一道难题。但我们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莫泊桑拜师》,福楼拜让莫泊桑站在自家门口观察路过的马车,并记录下来。连续看了三天,莫泊桑一无所获,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再次请教福楼拜。福楼拜说:“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的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让莫泊桑恍然大悟,经过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材料,笔下自然写出了很有文采的文字。其实,我们何不像福楼拜那样,针对每个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提问的方式,一个接着一个地追问,让学生沿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逐层深入地思考作文的具体方式、方法。学生在这么多问题的引领下,就会逐渐养成和老师一样的观察、思考方式和习惯,就会像老师那样地去看、去想、去写。“问题指导”,将作文的具体方法、策略融化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串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写作的过程,就是完成从写不好到写得好、从不会写到会写的发展过程。

我曾经借用这个问题指导法,辅导过一个不会写作的学生,一连提了22个问题。那位学生按照我的问题,回答了22句话,而连起来的22句话,就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当学生看到自己完成的作文,感到非常神奇。我告诉她:“作文,其实很简单,就像回答问题一样!”从此,这位学生就对自己不断地提问,作文越写越好。“问题指导”,实际上教给学生的是正确的作文思维路径,思维的改变必然带来作文的飞跃。而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不断地提出需要思考与修改的问题,我们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得到。与其把时间花在圈画学生的错别字和病句上,不如将精力集中在对学生作文思维路径的指点上。一个孩子,只要经历那么几次具体的“问题指导”,他就能从中悟到作文的一些窍门。这比那些作文指导的“花架子”要有益得多!更可能的是,我们将犯有同样问题的学生归类指导,就能通过研究一个人,把握一类人,从而指导一批人。指导,只有为学生所需要,才产生真正的教学意义。

5.读写结合

有人说,学好语文的唯一秘诀是“多读多写”,仅此而已!此话指出了语文的读写能力是在读写实践当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也遮蔽了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独特之处,与生活中的“读与写”的诸多不同。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说:我的书法好,是我在文革中写大字报写多了的缘故。那是启功先生自谦的说法,切不可当作练习书法的唯一秘诀。因为真正要练书法,还得要学习书法课程,学习间架结构、落款章法等书法专业知识,切不能依葫芦画瓢般暗自摸索。尽管多练也能找到一些书法的诀窍,也能写出一些好的作品来,但那纯粹靠自己的悟性,所花的时间就很漫长,而靠专业的指导、训练就能快速地入门。假如我们一味地让学生多读,而不讲读书的方法、要诀,那么学生很可能读了很多书,但依然只会注意那些紧张的情节,不会去深入思考更有价值的问题;假如我们只顾让学生多写,而不讲写作的方法、要领,那么学生哪怕是天天写,也未必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被要求写日记,只写了三天,他就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也不知道如何去写,所以每天就写早上起来干什么;上午上了什么课,下午上了什么课;回家吃饭、作业和睡觉。每天写的几乎是同样的话,成了流水帐。既失去了日记的意义,又失去了孩子对日记的兴趣、对作文的好感。可见,没有了“法”,多读、多写只具学习的形式,而无实质的意义。

那么,读与写的“法”究竟在哪里?就在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里,尤其是关乎怎么写的问题,都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写?假如要我写,还可以怎么写?如此,就将阅读的目光聚焦在“写”上了。参悟到了文章那点点滴滴的写作方法和表达规律,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迁移、学会运用。比如学习了《月光曲》,作者用独特的联想将琴声的美妙描绘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联想法可以将无形的事物写得有形,将静止的场景写得有声有色。而学生作文中出现最多的毛病是不具体、不形象、不生动,选取一两篇典型的问题作文,让学生借鉴文中联想法进行修改,从中加深对联想的体会与运用,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阅读中的“写”,具有现场感:一是就文章中的核心内容展开深入的思考,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想。如对文章中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沿着文章的事件续写……由文章的思想内容触发学生更多、更有个性的理解,这是培养学生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二是迁移文章中的独特写法,进行片段练笔。有简单的直接模仿,也有运用多种写法的综合运用。这样的写作练习,由于有具体的范文和清晰的写法,学生模仿起来比较方便,可以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但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课一得,要注重综合、内化,避免落入套路而走向模式化。这是发展学生怎么写的能力问题。

总之,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读”就是“吸收”,“写”就是“倾吐”,其实,“读”与“写”是一个整体,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是一种最自然的读写状态。读中的写,更有方法、更有目标,因而夯实的是学生的作文基本功;写中的读,更有目的性,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没有阅读的作文课与没有作文的阅读课一样,都是不完整的语文课。

6.及时反馈

游戏总让游戏者乐此不疲,为什么呢?其中的一个秘密就是及时反馈。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遭遇到失败,会马上得到失败原因的反馈,知道哪个地方有陷阱,哪个环节要加快速度,哪个时机要及时出击等。于是,他就能在

学生独立写作的时间少。加上有的学生课前没有作好充分的材料准备,到了下笔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冥思苦想,写写停停,停停写写,犹如挤牙膏一样。这样作文又怎么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呢?

写作心理学表明,适度的紧张可以使人集中全部心智,迸发出最大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写作状态。而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一松一紧的策略,将学生调整到最佳的作文状态。在准备阶段,我和学生在轻松、诙谐的对话情景中,或欣赏、评论老师念的范文,或讨论写好这次作文的要领、诀窍,或交流各自的素材、题目……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发现、肯定学生新颖的想法、巧妙的构思,通过恰当的点评,进一步提炼作文的主题思想、谋篇布局、表达方法等。而到了动笔写作的时候,我往往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作文。一开始,学生磨磨蹭蹭,我就用对比激励法:“快的同学已经写了三行,慢的同学刚写了个题目!”学生马上动笔作文;写到中途,有些学生又开始发呆,我就及时作提示:“写不出的字,写不好的过渡,你就跳过去,写自己心里想写的话!”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对有困难的学生作具体的辅导,有时甚至可以为学生作点睛之笔;临近结束,要提示那些已经写好的同学,及时默读修改,提示尚未完成的学生抓紧写作。学生经历这样的限时作文,常常会惊讶自己居然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这么长的作文来!紧张的作文过程,可以让学生真切地获得一种“高峰体验”。而作文的内在动力,就源自学生这种积极的写作体验。限时作文,不但让学生习得一种作文的良好习惯,而且获得一种作文的内在动力。

准备越充分,动笔时就更顺畅。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作文素材,我学期初就向学生公布这学期的作文题,并作详细的材料准备提示。学生可以提前写自己喜欢的作文题,可以就难写的作文题请教别人。如此,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就被激活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心里装着作文题,就养成了随时观察、随时发现、随时记录的好习惯,有些本以为难写或者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作文题,会因特别的事件、特殊的经历得以迎刃而解。解除了一课写一文的束缚,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无限的热情。课外的丰富,成就了课堂的精彩,学生在作文课上自然就能下笔成文,不再苦涩了。

9.抱有希望

办公室的一位同事兴致勃勃地向大家宣布:“今天放学后我请大家吃饭!”何喜?原来她本科自学考试最后一门功课正好考了60分,顺利毕业了!的确,完成学业可喜可贺。但如果我们的学生作文考了个60分,说他也要请客,你会向他道喜吗?在我们眼里,学生考了60分,几乎等同于“差生”。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已经不是60分的合格线,而是90分甚至更高的优秀档。“六十分万岁”是消极颓废、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标识,所以,在学生的字典里,60分几乎就是一种失败与耻辱;而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60分却成了幸运、有资格的代名词。

其实,对于某些孩子来说,能写一篇60分的合格作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语言表达有天生的差异,语感反应迟钝,或者言语智能弱势的孩子,要写同样一篇合格的作文,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样的情形下,60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而对于言语智能占优势的孩子来说,或许写篇90分的优秀作文都不是一件难事。我们要看到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不用一个尺度要求每个孩子,也不用同样的标准评价每个孩子。我们要坚信:不是孩子不会写,而是孩子缺少足够的时间练习写。假使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他也能达到合格。这犹如我们学开汽车,运动技能强的人三天就会开车了,而运动技能弱的人要学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勉强会开。但是,无论如何,只要这个人身体、智力正常,只要有足够的训练,就一定能达到合格的水平。学生学习作文,也是如此,只要我们耐心地等待,迟开的花一样鲜艳!对学生,我们要永远抱有希望。

作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不胜枚举,我们不要奢望能用一种或几种策略就能解决全部问题,也不要奢望穷尽所有的方法与策略,因为任何方法与策略是伴随新的教学问题而产生的。不管哪一条策略,我们都要切合孩子的作文心理,让孩子自如地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进行更规范地表达,而不是要孩子“邯郸学步”,患上“失语症”。让孩子成为孩子,这应是作文教学策略中的策略!

篇二:《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2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参考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2、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体味父亲的形象

3、体会学习插叙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性学习

2、比较阅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知文章深沉的父爱,体味父爱之伟大

2、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叙述线索,体味父亲的形象

2、体会学习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批文入情,体味父爱,体味成长。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2、教师准备教学课间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们夸赞最多的是母爱,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也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赞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同样陪伴我们成长。我们曾学习过朱自清《背影》里,写了一位深切关爱儿子的父亲,《走一步再走一步》里写的是一位教儿子学会坚强的父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写一位父亲,这位父亲又怎样呢,待我们读完课文再来解答。

板书课题作者: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学生看课题

走近作者

知人论事

林海音,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回到台湾,当时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在北京长大,毕业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8月同丈夫回到台湾任报社编辑。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20年代末,北京城南的事情。

幻灯片显示林海音照片及《城南旧事》海报

学生跟随介绍了解作者情况

初读课文

理清文脉

初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明确:英子参加毕业典礼,回忆父亲教育自己的往事,毕业典礼结束后,父亲已经去世,此

时英子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孩

且读且思,理清文脉

1、文章写了哪些事情,其中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过去的事

2、作者是怎样叙述、安排这些事的

3、文章线索

4、说说课题的含义

明确:1、文章所写事件眼前的有:参加毕业典礼(典礼前,典礼开始,韩主任讲话)、回家所见;过去的事:到医院看爸爸、赖床、爸爸爱花、给陈叔叔寄钱

2、作者运用插叙的写作手法,以毕业典礼为主线穿插叙述了对往事的回忆。

图示:

到医院看爸爸爸爸生病不能管花给叔叔寄钱

典礼前----------典礼开始---------------韩主任讲话------------------回家所见赖床不起爸爸爱花

3、双线结构:毕业典礼,花

4、一语双关:a爸爸种的花儿凋谢了;b爱花的爸爸生命凋谢(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

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问题的解答,合作探讨。指导学生讨论

知识卡片补充插叙的相关知识:指在记叙故事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和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插叙能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能使人物品质更加突出,形象、主旨更加鲜明。(幻灯片)

学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各自任务,小组合作探讨

积极讨论并发言,同时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取长补短及时总结

理解插叙的用法及作用

品读人物

体会深情

说说爸爸

1、从全文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体味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说说英子

1、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

2、英子的成长与父亲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父亲对“我”有殷切的希望、严格的要求、温暖的关怀、热忱的鼓励;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挚爱,崇敬。

英子六年后我的当上学生代表,再也没有迟到,能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得知父亲去世很坚强。正是父亲严格的教导和关爱使我很快地成长期来。

由此明确文章的主旨:本文记叙“我”的童年往事:父亲对“我”的期望与教诲,以及父亲的去世令“我”成长起來,抒发“我”对父亲的怀念及不得不长大的无奈。

小组分别解决四个问题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父亲的形象

比较阅读

体味父爱

请学生阅读《父亲的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比较课文中的父亲形象,体味父爱特点。

明确:父爱如山

给学生朗读比较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比较父亲形象,体味父爱特点

阅读材料,对比并体味父爱

回归生活

感悟成长

我和父亲——不得不说的故事

故事要求:注意表现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你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叙述好自己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小结:我们在父亲的关爱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的人物英子却失去了敬爱的父亲。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命如花,纵使多情而美丽,但有一天,它会无奈地凋谢,殒落枝头,但一个飘香的灵魂却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在另一个心灵继续散发为阵阵幽香,在爱的缅怀中得到永生,永远绽放在另一个心灵之中。

父亲的花儿谢了,但结出的果实却是沉甸甸的。

引导学生先在同桌同组间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由生活回归课文,感悟成长。

学生先在同桌同组间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作业

1、整理自己的故事,完成课后练习三

2、完成质量检测

总结文章特点:

l一语双关的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l双线并行的结构——文章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l别致生动的穿插——文章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穿插往事,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这样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l首尾圆合的照应——文章从“我的襟上”的“粉红色的夹竹桃”起笔,到爱花的爸爸病死,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

l质朴淡雅的语言——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但读者却能从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作者正是用这种质朴、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语言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对比阅读材料:

父亲的爱

[美国]艾尔玛?邦贝克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的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教学反思

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断,上课时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己的亲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写得而不露。”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罚,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情节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来,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些上课过程我都较好地处理了,也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另外的教学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的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画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对于线索的把握,学生较容易把握,但书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亲情你们能谈谈吗?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学生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这样的口头禅作文说好,是否前面变布置,也许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练

习,会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三: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大全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大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后反思

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传统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我在引导学生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学生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习,或者说他们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学生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比让学生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我在让学生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自己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学生,学生不会回答就自己包办。回想自己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学生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自己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探讨,自己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3、几点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绳子呢?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断,上课时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己的亲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写得而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罚,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情节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来,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些上课过程我都较好地处理了,也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另外的教学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的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画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对于线索的把握,学生较容易把握,但书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亲情你们能谈谈吗?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学生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

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这样的口头禅作文说好,是否前面变布置,也许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会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丑小鸭》教学反思

《丑小鸭》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丑小鸭》是根据安徒生作品改写的一篇拟人体童话。文章以充满情趣的语言,生动引人的情节,描写了一只“丑小鸭”出生后,历经种种磨难,最后发现自己是一只漂亮天鹅的非凡经历。文中“丑小鸭”艰难曲折的经历,以及它身处逆境,不懈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故事写得十分感人,贴进初一年级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对于文章的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学生并不难达到。但对于课文难点的理解: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有一定的难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反思

那天下午,学校要开家长会。语文课上讲完课我习惯性地要和同学们聊聊天,我喜欢他们无拘无束时偶尔碰撞出的或睿智或幽默或调皮的火花,但谈笑间忽然听到隐隐的抽泣声,寻声望去,竟然是班上人高马大号称“巨无霸”的刘明,仔细询问,原来是数学考试没及格,害怕家长会后的“暴风骤雨”。望着一个一米八零的大小伙子偷偷哭泣,我有些同情,也有些无奈,当环境在迫使老师、迫使学生拼命要分的时候,我除了对他说:“没关系,下次努力。”竟一时也找不出其它安慰的话语。这时班上一位因为上课爱说话而经常挨老师批的男生冒出了一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接着一位女生也接了一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后好几位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出了:“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那一刻我竟有些惭愧,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并没有细致地讲给大家,只是泛泛地读了读,说了说,我觉得一首没有华丽语言,没有曲折情节的诗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许很难引起共鸣,但今天学生的表现让我深刻领悟到:真正的语文教学应着力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生活积累,不要忽略了十几岁的孩子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当学校、家庭及社会对他们的压力蜂拥而至的时候,其实他们稚嫩的心灵是多么需要恰当的鼓励和抚慰,面对烦恼和挫折时他们又是多么需要学会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多么好的契机。

于是我带领大家再一次投入地背诵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然后我对大家说:“决定命运的不是成败,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也许我们无法选择环境,也无法改变许多事情,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每一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生活的画板不是只有一种色彩,叹息、焦虑只是点缀,勇敢乐观才是主色调。”

刘明早已不哭了,大家看着我,在大家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无数的期盼,虽然那期盼里还有些迷惘还有些惴惴然,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们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

《伤仲永》教学反思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

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黄河颂》教学反思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

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我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以文动情、以情感文”为目标设计了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以伟人爱国名言导入爱国主题。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镜头。

3、播放《松花江上》歌曲。

低沉悲壮的歌声,触目凄惨的画面,使学生处于一种悲愤的情感状态,为理解文章中国破家亡之痛做好了铺垫。

以文动情、以情感文

1、范读课文,学生感受文章蕴涵的情感。

2、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朗读。

(教师范读过程中的语气变化,或舒缓或急促,或低沉或激昂,或优美或悲怆,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力量。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也能满含真情,很好地反映作者在文字间要倾诉的感情。)

至于那些写作手法等等,学生在揣摩语气,探究质疑的时候提到了,但是,在那样的一种情感氛围下,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也没有必要去深入了。

最后,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配乐朗读做一堂课的结尾,再次把情感推向高潮。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对课文的诠释和补充。

一堂课下来,感受颇深。确实,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课堂工作都是在分析分析再分析,不把一篇文章说出个所以然来好象亏欠了学生似的。其实,学生也有他独立的感悟能力,我们只要创设合适的氛围,帮助学生感悟就可以了。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的阅读更是如此。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用文字去打动心灵,少一点传输,多一点共鸣,我想,这样的课堂学生会更喜欢,也更有语文课独特的魅力吧。

课后,很多学生在日记里写到了听这堂课的感受。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今天学了《土地的誓言》,我一直很激动。开始的时候,看老师放的那些日本军队在东北烧杀的场面,我气愤极了,听着“九一八,九一八”的歌声,我几乎要流下眼泪……我大声地朗读着?土地,我的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一个字都如炽热的火在燃烧,我感觉到了热血在沸腾……”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并没有我原来预想中的感觉乏味,感觉难懂。反而是充满了热情,或许他们并不完全理解文本中的很多生涩的语句,但是他们依旧能从中读出作者炽热的情感。

由此我更进一步想到,面对教材,我们教师一定要有主体意识,该舍的舍该取的取,不能盲目崇拜;对待教学参考、备课资料等工具书,绝不能照搬照抄,即使对课后练习也不一定要处处落实。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难”的文章,如果它的语言并没有极其重要的学习价值,我们要大胆舍弃,许多语句并不需要去分析去鉴赏,否则只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只要我们在面对不同的文本善于取舍教学内容,善于选择合适的切入口,找准文本和学生对话的共鸣点,就能扬长避短,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生动起来,语文才会精彩起来。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认识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

下页

篇四:人教版语文教案反思教案七年级下册全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后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后反思

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传统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我在引导学生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学生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习,或者说他们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学生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比让学生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我在让学生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自己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学生,学生不会回答就自己包办。回想自己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学生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自己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探讨,自己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3、几点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绳子呢?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断,上课时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己的亲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写得而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罚,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情节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来,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些上课过程我都较好地处理了,

也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另外的教学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的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画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对于线索的把握,学生较容易把握,但书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亲情你们能谈谈吗?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学生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这样的口头禅作文说好,是否前面变布臵,也许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会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丑小鸭》教学反思

《丑小鸭》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丑小鸭》是根据安徒生作品改写的一篇拟人体童话。文章以充满情趣的语言,生动引人的情节,描写了一只?丑小鸭?出生后,历经种种磨难,最后发现自己是一只漂亮天鹅的非凡经历。文中?丑小鸭?艰难曲折的经历,以及它身处逆境,不懈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故事写得十分感人,贴进初一年级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对于文章的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学生并不难达到。但对于课文难点的理解: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有一定的难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反思

那天下午,学校要开家长会。语文课上讲完课我习惯性地要和同学们聊聊天,我喜欢他们无拘无束时偶尔碰撞出的或睿智或幽默或调皮的火花,但谈笑间忽然听到隐隐的抽泣声,寻声望去,竟然是班上人高马大号称?巨无霸?的刘明,仔细询问,原来是数学考试没及格,害怕家长会后的?暴风骤雨?。望着一个一米八零的大小伙子偷偷哭泣,我有些同情,也有些无奈,当环境在迫使老师、迫使学生拼命要分的时候,我除了对他说:?没关系,下次努力。?竟一时也找不出其它安慰的话语。这时班上一位因为上课爱说话而经常挨老师批的男生冒出了一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接着一位女生也接了一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后好几位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出了:?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那一刻我竟有些惭愧,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并没有细致地讲给大家,只是泛泛地读了读,说了说,我觉得一首没有华丽语言,没有曲折情节的诗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许很难引起共鸣,但今天学生的表现让我深刻领悟到:真正的语文教学应着力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生活积累,不要忽略了十几岁的孩子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当学校、家庭及社会对他们的压力蜂拥而至的时候,其实他们稚嫩的心灵是多么需要恰当的鼓励和抚慰,面对烦恼和挫折时他们又是多么需要学会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多么好的契机。

于是我带领大家再一次投入地背诵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然后我对大家说:?决定命运的不是成败,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也许我们无法选择环境,也无法改变许多事情,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每一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生活的画板不是只有一种色彩,叹息、焦虑只是点缀,勇敢乐观才是主色调。?

刘明早已不哭了,大家看着我,在大家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无数的期盼,虽然那期盼里还有些迷惘还有些惴惴然,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们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

《伤仲永》教学反思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黄河颂》教学反思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

到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黄河颂》时,我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学生唱了《黄水谣》、《黄河大合唱》、《满江红》等几首歌,让学生在宏观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为下面的分析课文奠定的基础,虽然在介绍背景和作品时用去了大量的时间,但在教学效果上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可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几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这一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接触这篇课文,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参赛,我特地选了《最后一课》,并且决定在平时较?静?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己一个挑战。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理:

训练。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反思

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有李大钊这样的?至情之人?,才作得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至情之文?。他的小品散文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坎镗的神韵,正是他进行推翻旧世界的不懈努力的洪迈精神的反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篇具有强烈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了题目所蕴涵的意义;通过合作探究分析了比喻说理的特点,深刻地理解了雄健的精神的内涵和作者的豪情壮志;通过拓展延伸了解到,国运昌盛之时依然需要雄健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国情感。另外,用所给句式说话和仿写也有利于学生协作水平的提高。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下页

推荐访问:初一 散文 500字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禅500字作文》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禅500字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